阅读历史 |

72斗米误差(2 / 3)

加入书签

娘觉得现在去找尸体怕是没什么用了。伯景郁道“我们要救闻人兄,自然要掌握切实的证据,什么证据都没有,便是我去了君上面前,那也救不回他,你到底是希望我们救他,还是希望我们不救他”“当然是救。”巧娘忙道,生怕伯景郁和庭渊反悔了。伯景郁看着她,那意思是你还在等啥巧娘“她的尸首应该是被埋在了坟场,他们家是外地迁移过来的,在本村没有祖坟,没有祖坟的统一埋在坟场。”“坟场在哪里”巧娘“出村往南走二里地,有个小山头就是坟场。”伯景郁又问“如今闻人兄被押解上京,你这里的粮食可还够用”巧娘道“倒是还能吃到年底。”“过了年怎么办”巧娘摇头,“或许那时候闻人司户就回来了吧。”庭渊心说他再也回不来了。

可面上他二人神色如常。伯景郁道“我会与工会的朋友说,让他们定时给你们送粮食,这些孩子该送书孰的就送书孰,还是要好生教育,免得将来走入歧路,我想闻人兄把他送到你这里,常来探望,也是希望这些孩子将来能与他一样参加科举高中进士。”巧娘“可我没有钱送他们去书孰,不是和公子要钱的意思。”伯景郁抬手制止了她的话,“一切都会为你安排妥当。”巧娘忙弯腰行礼“多谢二位公子。”庭渊与伯景郁走出这小院子,回头看了一眼,院里有一棵大树,可惜这棵大树的叶子已经掉得差不多了。伯景郁问庭渊“你是想去姚家看看,还是先回小院”庭渊“这天光大亮地去看人家被烧毁的房屋,容易引起注意,回小院也过早了些,还是去工会看看他们那头有没有什么发现吧。”伯景郁一想觉得也可以,于是两人往工会去。杏儿与平安帮着呼延南音核查账目。两人曾经在居安城就帮庭渊核查过,后来又帮着庭渊管理宅子内外,查账对他们来说很容易。两人专业的架势,便是呼延南音也有些震惊。他一直以为这两个人就是普通的丫鬟和仆人,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技能。两人查账的能力与他相比,便也差不了多少。郑会长也是极少看到女子如今精通算数,不仅精通算数,写的字也漂亮。而且这两人也不过十七八岁,看着却像是从小就学这些东西一般熟练。呼延南音便是从小学起的,他便更对二人好奇,“你们打小就和你家公子学这些东西吗”杏儿一边拨着算盘,一边与呼延南音说“这两年才开始学的。”呼延南音惊讶地看着他们“两年你们就能学成这样”杏儿道“准确来说是一年零三个月。”呼延南音“”郑会长也很意外,“杏儿姑娘如此好本事,为何不做账房先生,而是留在庭公子身边做个小丫鬟。”他觉得这样的本事当个会长也是绰绰有余的。便是他的计算能力也没有杏儿强,这才来不过一个时辰,便已经核查完了一本账目,他得算上半天。拨算盘的速度他两只手都跟不上,何况是脑子,可这姑娘不仅能跟得上,还不出错。杏儿道“跟在公子身边,可比做账房先生什么的有意思得多,你那是不知我家公子的好,他可是我见过的最最最好的人,我这所有的本事都是他教我的。”“这么厉害”呼延南音一直觉得庭渊不简单,虽然不会武功,却也能看得出来,伯景郁很在乎他的看法,重要的是会先问他。杏儿得意点头“那是自然。”正巧杏儿查到了姚玉呈的名字,而他的名字下写着未发粮,问道“这个姚玉呈家为何未发粮食”呼延南音也朝他看过去。郑延辉叹了口气,“他家人都死了,而他家是从外地迁移过来的,没有亲人,粮食自然就未发。”杏儿问“那这粮食和田地最终会如何”郑延辉道“会在年底给官府上税的时候将他们报上去,官府会把他们的田地收回充公。”杏儿哦了一声“那就是说,他们家田还是得种,抽完成全都归官府。”郑延辉点头“不错。”呼延南音问“那咱们这小路村一共有多少亩田,要上多少税”郑延辉道“我们手里掌握了大约七成的地,总计有三千六百七十二亩地,一年种两季,平均一亩地两石半的粮食,一年税收三千六百石到三千八百石之间。”得不出准确的数字是很正常的,他们所用的工具之间会有些许的误差,数量一多就会出现一些偏差,粮食收税是用朝廷发的装粮的袋子来装,一袋便是一石,要将袋子装满等官员过来收税查验,粮食没问题就现场装车运走。因此每年往往都会偏差一些,朝廷会给他们写好留作证据。呼延南音问“那村里一共有多少亩地”郑延辉道“我们这个村总共有五千亩地,其中一千三百二十八亩没有加入我们的工会,整体的收成是差不多的。”杏儿道“那你们村一年上税就是五千石”郑延辉摇头“不,可能会更多一点,五千一百石或者五千三百石,不会刚刚好卡得那么准,一斗的误差在五两内,一斗米是十斤,十斗米是一石,一石米是一百斤,误差在五斤内,那么一石米的误差就是半斗,五千石的粮食误差在两百五十石左右。”杏儿哦了一声,“那是每年误差都有这么多吗”郑延辉道“那也不一定,每年都不一样,去年我们的一百四十石,前年的误差一百六十石,今年还没开始收税。”模具不可能每个都做得一模一样,所以会有一石粮食误差半斗也算合格的模具。这个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杏儿心想若是有人中饱私囊,岂不是不容易发现。但这话他没有当着郑延辉的面说。呼延南音道“官府用的模具肯定是比我们用的要准一些,计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